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未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基本生存,而非深造。在有限的校园时光里,帮助他们学会自主自立,融入社会,是培智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博爱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尊重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构建了一套符合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
(一)夯实基础,培育生活技能
依据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学校采用班级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生活化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脱衣服、吃饭、洗澡等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遵守睡眠程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购物等社会生活技能。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切实提高他们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
例如,在教授乘坐公交车这一技能时,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实地乘坐公交车,从认识公交站点、查看公交线路图、排队上车、投币或刷卡,到找到座位并注意安全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逐渐熟悉了乘坐公交车的流程,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推行 “场景促进,融合生活” 的教学模式。遵循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原则,积极创设各种生活化场景或者直接融入社会实际,将学习活动融入日常点滴。比如前往大型超市开展购物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商品、辨别价格标签、进行货币交易,从而掌握购物技能;通过家政室设置家庭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生活技能。
(二)强化安全,守护生命防线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特殊学生来说,安全教育更是至关重要。学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常规教学内容,每周对全体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对学生开展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活动,每月精心组织一次安全演练,涵盖消防、地震、防拐骗等多种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自我保护技能。
定期开展防性侵、猥亵和安全教育主题活动,采用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安全知识,培养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危险、拒绝陌生人的不当行为,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在防性侵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绘本故事,向学生讲解身体的隐私部位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三)发展兴趣,挖掘多元潜能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多个社团,包括非洲鼓、课本剧、舞蹈、种植劳动等。这些社团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还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感觉运动能力、缓解情绪障碍、矫正生理缺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非洲鼓社团中,学生们通过击打鼓面,感受节奏的魅力,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和节奏感;课本剧社团则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舞蹈社团帮助学生们塑造优美的体态,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种植劳动社团让学生们亲近自然,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了劳动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参与这些社团活动,学生们在不同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和闪光点,逐渐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