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聪明才智更精准的体现,是藏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七十二候”。这是我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每一个节气中都对应三候,五天为一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秋末冬初,大地的色彩愈发丰富。让我们一起看看立冬有哪三候。
一候:水始冰
立冬的第一个五天,水开始结冰。
水是自然界最为变幻多姿的物质之一。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日渐走低,当环境温度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原本液态的水就会开始结冰。从物理的角度看,温度降低使水分子的运动能力减弱,相互吸引的能力变强,当水分子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形成相互排斥和相互吸引的相对静态平衡,水就成为冰。
不过,并非到了零摄氏度就必然会结冰。除了温度条件,结冰还有个前提,就是要具备充足的水汽。空气稀薄时,水汽含量也相应减少,结冰难度增大。这就是为什么飞机很少会结冰,因为它们飞行所在的平流层几乎没有水汽存在。
二候:地始冻
立冬的第二个五天。因天冷而冻结的还有脚下的土壤。由于内含的水分逐渐凝冻,土壤也随之变硬。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水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颜色相近的大蛤。于是古人脑补了野鸡入水化蛤的奇妙场景,这是继“雀入大水为蛤”之后的又一个魔幻传说。
立冬由来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历史渊源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冬季以“立冬”开始,至下一“立春”结束。
立冬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立冬节气吃饺子的习俗,在立冬这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
祭祀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酿黄酒
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也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补冬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诗词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节气到来,天气越来越凉,人体的新陈代谢在此时也相对减缓,正确适量的锻炼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因此孩子们也来到了户外,跑跑跳跳,用健康的体魄迎接冬天的到来。
立冬,是一个有温度的节气。它提醒着我们珍惜时间、关注健康、关爱家人。无论是寒冷的冬日还是温暖的家庭,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和珍惜。让我们迎接冬季的到来,一起迎接新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