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多元。近年来,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遵循特殊教育发展规律,围绕有内涵、有质量、有温度、有特色这四个维度,潜心探索出了一条“四有”特殊教育之路。
一、加强文化引领,塑有内涵的特殊教育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所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面对残疾学生重度化和残疾类型多元化的现状,如何找到一条办好特殊教育的具体路径,是摆在周村特教中心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探索,学校逐渐形成了基于“共生”的核心文化,残疾学生作为具有特质的生命个体,与健全人“和谐共生、情感交融”。通过构建基于共生的特殊教育文化育人体系,从情感融合的自然关怀出发,师生之间互为影响和感染,逐渐走向和谐共生的生态关怀,营造一种具有耦合关系的协同“共生”的育人场域,情感和理性交织在一起,经双重文化浸润,逐渐内化为追求精神价值和内在需求,并发散与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之中,为最终构建起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提供了范式。
二、坚持科研探究,办有质量的特殊教育
爱心只是办好特殊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特殊教育更多要靠专业研究来有效改善学生的身心障碍。近年来,学校先后立项省级规划课题三项,和高校合作研发项目一项,市级规划课题三项。先后获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十余项教学成果。
2022年9月,在山东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2022年全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中,韩彬彬老师的作品获特教组交互式电子教学设备类全省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2022年11月,在2022年山东省送教上门、随班就读优秀案例评选中,乔秀梅老师撰写的案例获山东省随班就读优秀案例;2022年12月,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龄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半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构建研究》经省市专家组鉴定,顺利结题。该项目以自闭症儿童实现融入普通幼儿园生活为目标,通过课程支持、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探索实践形成了自闭症儿童评估、安置、转衔等方面普教—特教有效合作机制;2023年4月,学校和济南大学合作研究的《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音乐治疗》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鉴定,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该项目历经4年,经200余次实验验证,识别准确率由50%提高到90%左右;2023年5月,在淄博市第十二届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韩彬彬等老师的作品获得小学组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山东省参赛;2023年8月,在淄博市第36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级评定中,曹莹莹等老师的文章《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孤独症儿童干预的研究述评》获二等奖,牛先平等老师的文章《学龄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半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构建研究》获三等奖。
三、尊重多元差异,做有温度的特殊教育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王村镇的小莲同学因家庭原因无法到校上学,老师们多次来到她家中,为了不耽误小莲父亲的工作,早上六点多冒着大雨来到村头、下车后趟着没过脚腕的雨水来到小莲家,最终做通了家长的工作,解决了小菊的上学问题;小林同学母亲智障,母亲每天骑着三轮车接送,学校把她安排到在学校保洁,这样,既接送了孩子,又有了一份收入,去年孩子毕业前,几乎不与人交流的母亲扛着一块重重的牌匾送到了学校,眼里噙满了泪水说:谢谢你们;小飞同学脸部有重度血管瘤,一个重重的瘤子一颤一颤的挂在脸上,但特殊教育是一个兜底的工程,就这样学校收留了他;小建同学有癫痫,父母为了孩子上学从外地举家搬迁到周村打工,学校把他安排到教室后面的墙角处,墙壁用垫子围了起来,这样避免了犯病时的磕碰。老师们经常说:对这个特殊群体,咱们能帮一把是一把,能帮一个是一个,有多少劲就要使多少劲。
四、立足扬优补缺,创有特色的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缺陷补偿”,更要注重学生的“扬优补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相对自身和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在特殊教育实践中学生的扬优补缺和潜能开发尤为重要。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发了足球、轮滑、3D打印、衍纸创作、陶艺、旱地冰壶、洗车、烹饪等特色课程。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残运会、世界特奥足球邀请赛、全国残疾人体育争霸赛等诸多体育赛事,摘金斩银,屡获佳绩。小欣同学的衍纸作品获得了华东地区残疾人文创作品大赛一等奖,是大赛一等奖中唯一的智力残疾选手。
近年来,学校的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山东省助残先进集体;被中残联和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等。今后,学校将继续围绕有内涵、有质量、有温度、有特色这四个维度,潜心探索“四有”特殊教育之路,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用爱心和专业力量,为学生及其家庭提供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