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有这样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他们除了正常讲课以外,每周的双休日,还拿着自制的教具走村串巷,把课堂搬到学生家里去。从2015年至今,老师们已经坚持8年送教上门,守护并见证着这些特殊学生的成长。
“刘老师,你可回来了”。刚刚从北京陪学生参赛回到小区门口的刘玲老师看见两个熟悉的身影坐在电动三轮车上。这时传达师傅对她说,这娘俩说是找你的,从不到一点就在等着了,刘玲老师这才认出是小轩和他妈妈。小轩妈妈从车子里提出一个饭盒,“刘老师,小轩说你下午从北京回来肯定又累又饿,他说你最爱吃水饺,就让我给你包的水饺,可是怎么等你也不来,他怕凉了就一直放在怀里抱着。”那一瞬间,刘老师的泪水夺眶而出。刘玲告诉记者,“小轩是个脑瘫的孩子,行动很不方便,但每次都仔细认真地把我布置的作业完成,为了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每天按要求练琴。这次我在北京告诉小轩的妈妈回来的时间,本打算晚上到小轩家去给他补课,没想到他们在门口等我。”刘玲感慨地说,“这些孩子是多么的善良淳朴,认识他们是老师的福气,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也像其他孩子一样体验学习的乐趣。”
像刘玲老师和小轩的故事在周村区特教中心还有很多很多。潘聿文老师送教的是一名脑瘫伴有智障的孩子,一天学也没有上,很胆小,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很差,台阶不敢上,认知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很差,筷子不会用,吃饭用勺子,不会拿铅笔,潘老师借助螺丝、橡皮泥、多图形小车、拼插圆柱体、拼图等教学具对小青进行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思维、认知方面的训练。还带去了家里的平板电脑,提前下载了许多益智小游戏帮助孩子提高认知和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参与日常的社会活动。送教一年来,孩子从与陌生人见面时很害羞,缺乏目光交流,到现在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孩子从听不懂指导语到现在能完整说一句话,看图说出常见的动物和水果,从不会握笔到现在能写出2个数字;从不敢进行感统训练,到现能主动要求练习。付娜老师送教的小然胆子很小,说话发音很不清晰,注意力不集中。付老师借助扣环、积木、折纸、贴画、串珠、绘本等教学具对小然进行语言、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认知方面的训练。通过送教,小然的认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手部的力量比以前大了很多,在感兴趣的教具辅助下,她也能坚持坐一个小时了。每次小然总会黏在老师身上一起听音乐、跳舞,用她那稚嫩的小手抚摸老师的脸,高兴地聊着她平时发生的点滴小事。小然的妈妈说孩子进步很大,现在能比较清晰地说完整的话了,对家长的许多指令也能听懂并回应了。
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负责人牛先平告诉记者。8年来,送教老师除了完成每周的教学任务外,还要精心准备周末的送教内容。半天的送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特殊性,白天没有时间,老师们就提前好几天利用晚上备课。他们觉得付出的不仅仅是辛苦,更多的是对特殊孩子的爱心和责任。送教的孩子大多在偏远的农村,最远的王村镇离学校近30公里,送教老师们周末根据和家长约定的时间,骑着电动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人高的玉米地让年轻的老师感到害怕,有的送教老师孩子小,放弃了照顾孩子的时间,但老师们却为自己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感到自豪,特别是每当孩子们有了进步时老师们感到再苦再累也值得。让不能到校的特殊孩子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到更多的知识,已成为周村特教中心每位送教老师的共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