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中明确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2017年《特殊教育第二期提升计划(2017-2020)》中提出:“要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为残疾儿童提供半日制、小时制、亲子同训等多种形式的早期康复教育服务”。 2014年 《中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发展状况报告》称,融合教育代表着国际上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应当是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普教和特教的有机结合是融合教育的本质特征。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他们由于受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难融入到正常学生群体中去,如果只接受特殊教育的专业康复训练,又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失去了和普通幼儿沟通和交往的机会,而沟通和交往障碍又是他们的核心障碍之一。2015年9月,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部分幼儿园反映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因情绪行为等问题无法适应普通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经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到普通幼儿园跟班观察一周,发现这些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和情绪问题及刻板行为,语言和情绪问题是他们目前融入幼儿园的最大障碍。经特教中心、家长和幼儿园三方协商最终决定:由两校组成融合教师团队,实行上午在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下午在特教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和综合干预的半日融合就读方式。通过半日轮流的安置形态,立足于解决自闭症儿童融入幼儿园的现实问题,在融合课程、康复训练、融合教学和社会支持方面,探索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多元评估,精准施策干预
这些孩子虽然都是自闭症倾向,但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也各不相同。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依据《智力残疾儿童评估量表》、香港协康会《PEP—3量表》和《感觉统合测评表》分别对他们进行了专项评估。运用《智力残疾儿童评估量表》对学生进行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6大领域进行评估;运用《感觉统合测评表》转换成T分数,评估出学生的失调程度;运用《PEP—3量表》评估结果换算出学生每项能力的发展年龄,我们清楚的找出了自闭症儿童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更加精细科学的训练计划提供了依据。儿童各种行为表现都是有原因的,特别是自闭症孩子。他们由于受自身障碍的影响,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与普通孩子不同的行为,有些行为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不好的后果。为了找出自闭症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融合教师团队从生物影响(产前历史,遗传因素)、情绪影响(无法调节情绪,害怕上学)、行为和认知影响(过往不愉快的经验,害怕失败)、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与父母关系,与教师、伙伴或家庭成员关系、父母是否接受孩子现状)四个方面对个案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了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行为的办法,双方共同设计了问题行为记录表、行为改变方案、发展目标表等把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原因、持续的时间和教师的解决方法以及解决后孩子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实践中采用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消退法等矫正儿童缺陷行为的方法,教师在采取这些方法进行干预后,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频率在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在逐步缩短,问题行为对上课的影响在逐步减小。
二、调整课程,构建双模块课程体系
对自闭症儿童提供有效支持能够切实提高融合教育的质量,课程支持是融合教育支持中重要组成部分。融合教师团队在为学龄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提供支持的过程中将幼儿园课程和特教康复训练和综合干预有机结合形成融合教育双模块课程体系。双模块课程训练体系的建立是从学龄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障碍程度出发,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各领域教育目标,将各领域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梳理,把普通幼儿园课程和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整合,编写出相应的训练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健康领域目标双方通过社会适应训练、生活自理训练、主题活动、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来实现;语言领域中的目标通过语言训练、认知沟通训练来实现;社会领域目标通过社会适应训练、语言训练、主题活动和大运动训练来实现;科学领域目标通过认知沟通训练、社会适应训练、主题活动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和语言训练来实现;艺术领域目标通过主题活动、社会适应、语言训练和精细动作来实现。由于幼儿园对于 3—4 岁、4—5 岁、5—6 岁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要求不同,双模块课程也相应采取了阶梯模式。第一阶梯是针对 3—4 岁处于幼儿园托班到小班阶段的自闭症儿童,第二阶梯是针对 4—5 岁处于幼儿园小班到中班阶段的自闭症儿童,第三阶梯是针对 5—6 岁处于幼儿园大班到进入小学前阶段的自闭症儿童。第一、二阶梯课程都是由大运动、 精细动作、语言训练、认知沟通、社会适应和生活自理六部分构成,第三阶梯课程则是由主题活动构成。
三、多元支持,形成融合教育合力
通过教学支持、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等,形成了融合教育的合力。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教学支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面向普通幼儿园教师,二是面向特殊学生。面向普通教师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构建幼儿园教师融合知识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提高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形成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融合课堂管理策略,提升幼儿园教师把控融合课堂的能力。面向特殊学生的教学支持主要是通过制定问题行为改变策略,解决或减少影响自闭症儿童融合的问题行为;幼儿园通过构建融合环境,减少自闭症儿童的不适和焦虑,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家庭是儿童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儿童面向学校和社区扩展的桥梁,在融合教育过程中,积极的家庭参与和支持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在融合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作为融合教育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家长可以通过家庭的调整来减轻自闭症儿童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家长在调整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知识,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自己孩子障碍的特点,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有效的方式方法,根据孩子的障碍特点和发展需要,为自己的孩子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寻求--些外部支持,包括教师、专业人员以及有相同经历的家长的支持,通过与他们的交流,释放压力,商讨儿童教育方案,并获得各种支持与鼓励,共同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
自闭症儿童发展早期,家庭教育以早期干预为主,帮助自闭儿童发展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下一步进人融合幼儿园做准备。进入融合幼儿园后,家庭成为强化融合教育效果的主阵地,一方面可以将融合幼儿园的知识在家庭场所里进行泛化和加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下一步的融合活动做铺垫,如扫清学习障碍、预习新知、强化规则意识、增进互动能力。家庭教育可以根据儿童在幼儿园的各项行为表现,结合融合幼儿园的教育方案,不断调整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社会支持方面,主要包括政策支持、行政支持和社会资源支持。在政策支持上,周村区教育和体育局、周村区民政局、周村区卫生健康局和周村区残疾人联合会四部门联合成立周村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全区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范围内的适龄残疾儿童进行鉴定评估和入学安置工作。制定残疾儿童健康评估实施方案,对残疾儿童进行健康评估,出具《周村区残疾儿童入学健康评估表》;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评估,提出个别化的教育、康复、保健、入学安置等建议,向学生家长发放《周村区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意见表》。
在行政支持上主要是依托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成立周村区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区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负责区内随班就读骨干学校和资源教室的管理和指导;对区内的特殊学生教育安置、课程安排、康复训练、个案训练、评价方式、测试评估等工作进行指导;对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培训,组建随班就读学校教研网络,加强校际联系,搭建交流平台;配合周村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定期做好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和教育安置工作;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资源库,为我区普通中小学资源教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提供技术指导。
在社会资源支持上,成立淄博市自闭症儿童公益援助中心,招募教育、医学领域具有心理和沙盘治疗背景的爱心人士作为志愿者,定期利用沙盘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
与济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合作,利用脑机接口技术,采集自闭症儿童的脑电信号,提取脑电信号中合适的特征识别出自闭症儿童情绪类型,系统根据自闭症儿童情绪,自动选择并播放相应类型音乐,帮助、调节自闭症儿童情绪,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和发展。
通过多年融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首先半日融合教育模式满足了自闭症儿童的多种需求,促进了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学龄前半日融合教育作为融合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满足了学龄前自闭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的教育需求和进行早期康复的康复需求。进行半日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儿童不仅顺利完成了幼儿园生活,并进入了普通小学就读。专业的康复教育可以提升自闭症儿童认知、小肌肉、大肌肉、个人自理和模仿等方面的能力,普通幼儿园的融合环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适应行为和社交互动能力。早期融合教育为他们今后进入普通学校、融入社会了奠定了基础,早期康复教育提高了他们的基础能力,减轻了自闭症核心障碍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这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提高了普通教师进行融合教育的能力,转变了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融合的态度。半日融合教育模式的实践,转变了普通幼儿园教师的观念,特别是年轻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同度显著提升。幼儿园教师融合课堂把控和课程调整的能力不断提升,64.9%的老师具备了课程调整的能力,96.17%的教师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和自闭症儿童相处。家长对特殊儿童的也不再抵触,79.22%的家长认为特殊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88.64%的家长认为特殊幼儿应该与普 普通儿童共享教育资源,89.28%的家长愿意特殊幼儿进入自己孩子的班级。
第三,促进了区域内融合教育的推进和发展,形成了完善半日融合教育模式。2017年以来,先后受四川省教科院、温州市教育局、合肥市教科院和潍坊学院邀请,在国内外融合教育论坛中介绍半日融合教育成果,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国内多所融合教育幼儿园使用开发的课程。2018年半日融合教育成果写入淄博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并被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全国融合教育论坛(2021)收录。
实践证明:通过半日融合教育的支持与实践,同时配合科学的早期干预,自闭症儿童是可以具备一定的社会互动能力和适当行为表现的,在进入小学阶段的时候,虽然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他们依据幼儿园已有的经验,应对小学生活就相对从容很多,同时,他们也会形成一定的同伴意识,建立更好地的同伴关系。多数研究显示:年级越低的学生对身心有障碍同伴的态度越正向。从这一视角来看,自闭症儿童不仅仅是融合对象,从体现融合双方学生应有的人的完整的生命意义,更是培养普通儿童从小具有同情心和人格平等的启蒙教育的优质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