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普校语文教学资源拓展聋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其说写能力。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普校语文教学资源,不仅能够丰富聋生的感性认识,拓展聋生的想象空间,发展聋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可以更好地提高聋生课堂学习效率,促进聋生自主学习,自能探究。聋童由于听力损伤,语言发展迟缓,聋生的感知觉特点,使聋生说写句子的能力差。因此,训练聋生说写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正是普校语文教学资源创造的生动的情境给了他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才使他们对图中人物的动作、心情和对话产生相应的形象联想,从而准确地表达了图意,丰富了说话内容,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运用普校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手段,突出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普校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语言对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普校语文教材中生动的教学内容,能重复调动起聋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该停就停,该慢就慢。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聋生视觉优势优势,培养和提高聋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普校语文教材运用到聋校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弥补聋生感知觉缺陷,使聋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活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与多媒体资源有机整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学习《北京》这一课时,北京的大,北京的美,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课文中有三幅插图——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马路和立交桥,北海公园。这仅有的三幅插图远远不能够给聋生以北京大、美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师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空间限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和北京有关的照片,链接在自己的课件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资料。让学生网上游北京:逛颐和园,参观故宫博物院,爬长城,观察纵横交错的马路和立交桥……把北京的大,北京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把北京美丽壮观的景色尽收眼底,聋孩子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这不仅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激发了聋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还丰富了聋生的知识。这样以多媒体演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奋性和学习的兴趣,为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科学运用普校教材,提高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普校教材中大量的教学资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声情并茂的情景,能大大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以此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利用普校语文教材的核心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难学转化为易学,并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这种通过优化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的学习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而且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明显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也能在我们聋校真正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