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特校2014-2016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精神 ,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岭东特校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学校现状
我校现有亲子同训智障康复班1个、听障康复班2个、听障义务教育班6个、智障义务教育班5个,孤独症班1个,共计15个教学班,157名学生,35名教职工。学校占地
二、重点任务
1、提高普及水平。做好适龄残疾儿童的调查、实名登记工作,并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通过继续实施 “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进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推进学前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探索重度残疾儿童巡回教育、社区教育模式,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 。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
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始终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效益为中心, 着力打造有效教育品牌,讲质量——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全面落实,身心、智慧、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讲效率——单位时间内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讲规范——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遵循教学规律;讲创新——改革传统教学结构,彰显个性教学特色,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全面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教学模式,真正把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模式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全面落实教学与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认真学习、消化、吸收先进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要加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要在教学观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角色的调整上不断研修,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学研讨,开展教师读书工程,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师德新形象。学校创设种种条件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加大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力度,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学习机会,派新任教师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派老教师外出更新特教理论。为全面做好特殊教育工作提供知识保障。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竞赛和外出学习等方式继续鼓励发展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全面做好特殊教育工作提供更稳固的知识保障。
4、推动学校德育科学发展,全力打造 “全国百所德育示范校”。学校被全国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评为“2012德育科研工作先进实验学校”,国家级课题《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已经申报结题,教师2人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工作先进实验教师”,并有多篇论文获奖。校本教材《我们的学校》荣获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3年10月,又申报了德育课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与实践》,同时申报先进实验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各一名,教师优秀成果10项。我校在德育研究方面所做工作受到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组的充分认可,目前已经得到全国和谐德育总课题组核准的创建“全国百所德育示范校”的公文批示。十二五期间,我校争取迈进“全国百所德育示范校”的行列。
三、主要措施
(一)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
扩大宣传范围,增加宣传力度,提高学校招生能力,要在2014年秋季开学前开始招生工组。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送教上门”服务将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服务对象为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有基本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学校将建立相应的学籍档案。并选派康复专业教师,根据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教育康复方案,定期上门对残疾儿童进行言语康复、行为矫正、社会生活适应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也对其家长进行培训。送教的教师上完课后,要及时做好记录,为下次送教上门提供依据,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1、学前教育。目前我校蒙特梭利教具、感统训练、泰亿格的启聪博士、启慧博士、听力检测等康复训练设备和专业教学设备已经基本配齐,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专任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其专用设备的代偿功能,最大限度挖掘残疾儿童的残余功能、最大限度得以康复的问题。今后我校还要以此为突破口,形成我校又一办学特色。得到中残联和自治区残联的高度信任后,我校将会获得更多更大的项目支持。
2、职业教育。职教部专业设置是发展特教职业教育的基础工作,好的专业项目是特校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专业设置上,我们遵循三个原则:①根据聋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爱好;②结合学校能够提供的基本条件;③迎合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探索了“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和基础并重,实施多元教育形态,内涵质量和外延规模并举”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学校开设了美容美发、手工丝网花、计算机实用技术等;今年还计划增设中式面点、西式面点、茶艺三个专业,专用教室按正规实体标准已基本装修完成。学生可根据需要和个人爱好,进行灵活选择。这样,既丰富了学校教育层面,又可以为聋生习得一技之长更好地奠定就业基础。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专业水平。要在教学观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角色的调整上不断研修,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学研讨,开展教师读书工程,通过读书心得展评、“爱与责任”师德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师德新形象,学校创设种种条件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以竞赛和外出学习等方式继续鼓励发展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大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力度,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学习机会,派新任教师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派老教师外出更新特教理论,为全面做好特殊教育工作提供知识保障。
2、教师发展评价
(1)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激励性、导向性的原则,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把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专业发展水平等情况全部纳入教师发展评价的内容。
(2)职业道德的考评。把教师的师德行风建设作为我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强教师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和对残疾学生的爱心。
(3)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考评。教学行为考评主要从教师备课、个别化教学、作业布置及评改、辅导、考试(考查)等一系列教学常规工作方面进行考评。教学效果的考评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即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来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绩效。
(4)专业发展水平的考评。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评,综合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
(四)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1、按要求设置课程。认真贯彻执行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我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课程的结构出发,调整课程结构,增强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打破过去教师围绕教材转,学生围绕教师转,师生围绕课堂的"教学法则",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加大了康复课程的设置。现在我们学校课程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即:文化基础类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职业技能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职业技能类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三者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特教学校的课程体系在不同的阶段,三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时间的比例有所不同。随着学生的发展,三个年级阶段的教育课程内容也有所不同。并且,它们是互为基础相互铺垫的。在学前阶段以康复类课程为主。在低年级阶段仍以康复类课程为主,适当增加一定的文化类课程。 在中年级阶段以康复类和文化类课程并重。在高年级阶段以文化类和职业技能类课程学习为主。
2、继续研发校本课程。在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带领下,挖掘本地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开发校本教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残疾学生的多元智能。
3、深化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地方性、针对性、实用性,学校开设了美容美发、手工丝网花、计算机实用技术等;今年还计划增设中式面点、西式面点、茶艺三个专业。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统筹规划。学校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明确责任,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
(二)建立工作机制。学校要建立校长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协同推进计划实施的工作机制,落实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确保计划如期完成。
五、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缺乏。缺少专任教师,导致美术、律动课程无法开设,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生活教师年老体弱,难以适应本岗位的工作要求, 给学校的日常工作与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二)部分教职员工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由于教师们长期面对残疾学生,心理上十分压抑,又很少得到成功的喜悦。繁杂的工作往往是一人身兼多重角色,同时,又承载着社会、家庭、残疾学生的共同期望,工作压力大,因此个别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
(三)反思几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与困惑,就目前开展的工作,比较突出一点是家庭教育薄弱,家庭与学校配合十分困难。就我校来说,大约有90%以上的学生属于农村家庭,贫困家庭占多数,有的个别家长并非正常之人,程度不同地有残疾。大部分家长不能正确面对孩子的残疾或鄙视嫌弃或溺爱放纵,这是历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比较辣手的难题。
呼伦贝尔岭东特殊教育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