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降级使用模式”实验分析
林 岩
前言:“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7年立项。本课题研究分准备阶段、实验研究阶段、整改提高阶段进行。
目前已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阶段工作及课题结题的各项工作。现将各阶段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 课题的由来:语文教学一直是聋校课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聋校的语文教材的局限性极大的束缚了聋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而普校教材中恰恰具有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能提供广阔的阅读环境,增加聋童语言获得渠道,发展聋童的语文能力;培养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聋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所以,“普校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降级使用模式”旨在转变目前聋童学习语文的现状,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聋生的语文能力,探索出一条最适合聋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路子。
二、 各阶段课题研究工作进程及主要措施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4年8月——2005年8月):
(一) 成立课题组
在学校的组织、支持下,成立了《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组。确定李丽为课题组负责人。
(二)制订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
由课题组的负责人提出构思设想,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提出合理化建议。大家认真研究,形成了计划。计划可操作性强,对各位同志的工作进行了分工,并对近期工作更加具体化、细致化。本课题力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符合聋生身心特点的,能切实提高聋生语文能力的教学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从普校教材的学习中达到聋校课本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为聋人回归主流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认真学习理论,提高科研意识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我们利用学校图书室和网络资源,聘请阿荣旗教研室吕和平老师亲临指导,整理了有关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
(四)通过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通过认真学习《聋校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教育理论。结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研讨,畅谈了心得体会,每位同志从聋校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发展方面的得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通过座谈,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运用普校教材将是使用聋校课本永远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通过交流,大家认识到,普校语文教材的引入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普校语文的应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各方面现实条件,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教研组成员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初步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拟定研究方法
课题组老师通过自学、网上查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写的教学体会,我们都进行了归纳整理,保存材料。
课题的研究,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加上我们的水平和能力的有限,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交流较少,学校规模小,语文教师少等诸多原因,课题研究方面存在不少困难,但我们坚信,通过各位专家、同行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一定能够按时做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六)培训研究队伍
一项课题研究,能否健康而顺利地进行,能否使研究方案有创造性地落实,能否收获理想的科研成果,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其中,特别是试验教师这支队伍。因此,我们高度重视对试验教师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把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结合起来;在培训时间上,把岗前培训与岗中培训结合起来;在培训方法上,把严肃认真与生动活泼结合起来。总之,教研培训使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从而培养出一批“研究型教师”队伍。
(七)准备阶段取得的成果:《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于2004年8月申报,在这一段时间里,课题组在教研室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展开、推进,并且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工作,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工作。我们高度重视它做好它,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牢靠的基础,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5年8月——2008年8月):可以根据时间分不同的时期来描述(如开题、培训、研讨等过程管理工作、中期评估等)
(一)课题实验阶段时间安排
1、从2005年8月开始,进入本课题的初步研究阶段。课题领导小组负责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拟订开题报告,领导和管理课题研究过程。
2、从2006年3月开始,进入本课题的集中研究阶段。语文学科课题组积极推行实验方案,根据聋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召开经验研讨会,完成阶段性检测,初步拟定阶段性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针对“普校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的实际,本课题着力研究以下问题:
1、了解并研究本地区本校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影响聋童语文能力发展的因素。
3、选择普校语文教材中适合聋孩子特点的部分内容有机的与聋校语文教材结合,以补充聋校语文教材的不足。
4、课题的实际效果。
(三)具体做法
1、加强学习。定期组织科研组教师学习,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组织教师学习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理论,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实质,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发展。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整理和提升资料工作。主要是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的积累资料,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教学设计等,建立教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讲课交流活动,采取整体设计、突破案例、全方位推进的策略。从系统的角度整体设计实验,课题组进行整体运作研究课题,力争在案例上突破,最后将各项专题研究进行整合,全方位推进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教改热点、前沿问题的研究课展示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全年推出8——10节示范课,交流经验。
4、建立课题项目管理制度,保证各课题实施单位研究的质量。包括:教师培训制度、实验报告制度、结题验收制度、表彰奖励制度、实验区的撤销制度等。
5、建立课题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是促进研究与实验成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研究和实验的不断深入,要不断吸收优秀的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使课题研究和实验成果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二是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参与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把课题实施的过程看成是参与人员转变教育观念、接受培训的过程。
(四)课题实验阶段管理措施和成果
主要措施:
1、课题组负责提供课题研究的学习参考资料,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材料。讲师吕和平老师负责对本课题的理论指导、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工作。
2、课题开题后首先调查本校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情况分析;查阅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资料;研究聋校教育理论及课程改革的动态,明确实验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形成科学的实验方案。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我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经常举行语文学科专题教研活动,以现场观摩、个案点评、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我校定期邀请市、县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到我校讲学讲课,这对我校开展教育科研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4、边研究边总结。课题组成员一方面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及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学习,以提高效率。如教研组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语文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总结出了这样的学习环节:课前环节(包括课前准备,预习字词、课文检查,操作方法以学生自查互查为主,教师抽查为辅)、课上环节(包括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规程以及学法和教法协调作用,从多层面、多方位渗透学法指导等)、课外环节(包括作业分类、分层ABC布置、分类要求,分层评价等)中都有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
5、 以研究带动指导,以指导促进研究。课题就包含“研究”与“指导”两个层面,在研究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个关系,把研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然后用这些成果来带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法指导渗透在教学之中。例如教研组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了汉字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以此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并加以推广,这就更好地带动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理解字义,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6、课题组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不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反过来用以检验促进课题研究。实验中,有成功的经验,也难免存在失败的教训或一些失误,而这些经验、教训、失误,正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好素材。
7、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校课题组始终遵循“边实验、边总结、边发展”的原则,每学期都召开研讨会、交流会、观摩会,搜集好的经验及时推广和应用,在不断改进研究策略,不断调整研究思路中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8、突破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而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在现代教学论、聋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总结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探索出灵活多样,注重实践,讲求实效的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课题其意义在于帮助语文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规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质上把握课程,积极推进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聋校语文课堂新体系,让聋生的语文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9、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拘泥于既定的框框,而是鼓励承担课题的老师,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在实验的过程中如发现新问题,可以适时调整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使得原有的课题计划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10、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充分依靠和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形成骨干研究与全员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与常规研究相结合、共性研究与个性研究相结合的“一统多结合”的研究模式,把课题研究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并采取了以全为主、突出个性的研究形式,特别注重研究的实用性、连贯性,形成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五)实验研究阶段所取得的成果
1、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构建起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语文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构建“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的降级使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操作策略。
2、破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鼓励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及时总结了教育科研经验,形成聋校语文学科研究论文集;课题组完成研究成果报告并总结推广。
4、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指导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效。
5、培养出了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6、建立了普校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降级使用模式,推动了聋校语文教学改革
7、促进了学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找到了聋校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有效提高了聋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结题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8月)对中期工作进行查缺补漏,总结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经验。迎接终期验收。
(一)取得的成效
1、对课题进行终期总结,形成了“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2、课题工作小组对课题中期工作进行核对整理,对中期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进行相应的修改。
3、形成了岭东特殊教育学校“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校本课程集。
三、努力方向:
1、积极、努力的学习理论知识,使之成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大胆实验,努力探究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要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我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题的实施阶段。在准备工作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失误和不足,今后我一定会不断地改正和解决,加倍努力,圆满地完成课题实验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是我校在主课题的调配下,所做的一些尝试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为足之处,我们将在下一阶段进一步改进,提高,促进本课题研究继续深化,不断完善,为我们共同的课题增光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