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荣旗岭东特殊教育学校:“朽木”也可雕 璞玉琢成器

时间:2013-11-28 17:29:16  来源:岭东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林岩
阿荣旗岭东特殊教育学校:“朽木”也可雕 璞玉琢成器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岭东特殊教育学校坐落在内蒙古阿荣旗,是呼伦贝尔市第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95年,经过14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已发展为一所集聋儿听力语言训练、聋生义务教育、智障教育、聋生职业高中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特殊教育学校。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一专多能、残而有为”的有用人才为目标,以“把爱奉献给残疾孩子”为宗旨,全体教职工立足于平凡岗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执著耕耘,默默奉献,以良好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枯木喜逢春——残疾孩子走进学堂
  “我要上学”,这是一个普通残疾孩子发自内心的愿望。一个人的不幸是全社会的伤痛,残疾孩子也有他的入学梦。
  19956月,经呼伦贝尔市教育局、中共阿荣旗旗委、旗政府批准成立了呼伦贝尔市第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岭东特殊教育学校。这给岭东四旗的残疾孩子们带来了希望:他们终于能实现做了好久的读书梦……
  由于当时政府财政极度紧张,学校办学办公条件极其简陋、校园、校舍破烂不堪,房前屋后瓦砾成堆,眼看着这样的环境,老师们心急如焚,这让孩子们怎么学习呢?看着为了求学从偏远的家乡来到这里的残疾孩子,老师们决定自己干,仅有的十二名教师带领稍大一点的残疾孩子边学习边苦干建设学校:学生被褥、拖鞋等生活用品都是老师缝制的;水泥路面、马路砖、花坛、草坪、篮球场、升旗台、大门、围墙等基本设施,单双杠、滑梯、攀缘桥等体育器械都是老师们自力更生换来的……手磨起泡了,两腿发软,无人叫苦,冬天冻得嘴唇发紫、夏天晒得眼冒金星,没人吭声,……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仅有535平米的校舍虽不宽敞却也明亮,面积不大的校园成了老师和孩子们的乐园。
  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无情的冲毁了校园和校舍。老师和孩子们哭了,孩子们抽泣着打着手语说:“老师,我不回家,我还想读书”,那含糊不清的声音,如同针尖扎在老师们心上……
  灾难面前,政府没有忘记这些残疾孩子,在呼伦贝尔市和阿荣旗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启动了逸夫工程和义教工程项目。投资160万元人民币为残疾孩子重选校址建学校。200194,这个再平常不过的一天成了残疾孩子们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他们也能和健全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
  通过学校教职工的多年努力,阿荣旗特校多次获得旗、市、区、国家级表彰,获得文明单位标兵、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巾帼文明岗、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2003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获得呼伦贝尔市级“十五”残疾人事业先进集体和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荣获全国特奥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荣誉……
  学校的发展牵动着阿荣旗旗委、旗政府领导的心,在政府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2008年,学校的改扩建工程被列入呼伦贝尔市和阿荣旗政府十大惠民工程之一,共投资750万元资金对岭东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原地改扩建。目前,学校建筑总面积5178平方米,可容纳300名残疾学生寄宿就读。
  “朽木”也可雕——特校教师真情誓言
  谁说“朽木不可雕”?孩子们的残疾令某些人讨厌,可在特校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心肝宝贝,他们打心眼儿里心疼这些孩子。他们坚信,只要有甘霖和雨露滋润,枯木也能再逢春,“选择了特教就是选择了奉献”,面对着这些来自于偏远、贫困农村家庭的残疾孩子,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以情叩开聋生心灵之门,用爱浇灌残弱之花。
  残疾孩子刚入校时不愿与人交往,甚至怀有很重的抵触情绪,老师们必须认真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主动接近他们。王云飞是学校里的“小不点儿”,刚来时简直就是一个“小野孩”,一天到晚流着鼻涕口水,大小便也时常便在裤子里,每天换上两、三次衣服,身上的气味还是腥臭难闻,学生们一靠近他就皱眉头。老师们忍着难耐的气味帮他洗裤子、擦鼻涕、及时带着去大小便。小云飞还有尿床的毛病,虽然从家里带来了两个褥子,可赶上下雨阴天晒不干就不够换,老师们就从家里带来棉花和布,利用休息时间缝了一大堆小垫子,使小云飞每晚都能睡在干爽的褥子上。为了帮小云飞改掉坏毛病,晚上老师睡在他身边,抱着迷迷瞪瞪的他去几次厕所。平时反复教他洗脸、洗脚、换衣裤。现在的小云飞生活自理能力很强,还能照顾比他小的孩子了。
  老师们犯愁的是带孩子们看病。白天好说,深更半夜跑医院就难为老师们了,一人推车、一人扶着,跌跌撞撞往医院跑,孩子高烧,担惊受怕;孩子手术,替家长签字;孩子住院,整夜陪床。病程长的孩子,老师们要牺牲休息时间风雨无阻的骑车带他们去打针。
  特殊教育学校的放假和开学,与普通学校不一样,老师们要起早贪黑一趟趟接送孩子。赶上家长有事、联系不上或遇上粗心的家长忘记了接孩子,老师们就把学生领到家里,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一住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孩子们不止一次的在老师家里吃住过。老师的爱深深的感动着孩子们。课间,他们争抢着给老师倒水,用衣袖擦去椅子上的粉笔灰请老师休息,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老师比妈妈还亲,我爱老师。每次放假,孩子们总是依依不舍,不愿离开学校。家长看到自己孩子这样喜欢学校,喜欢老师,一遍遍地感谢老师,说“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放心了!”
  说起来最难的就是教聋孩子说话,有很多刚入校的聋孩子发不出声音,老师们就耐心的教孩子口形、舌位;让孩子摸喉部,感受喉头的振动;用手感觉气流。师生们最怕的就是“压舌棒”,为了避免舌头在嘴里乱动,每天训练都要用到,师生一起用“压舌棒”压住舌头,然后练习发声,弄得老师和孩子们一阵阵干呕……经过艰苦的训练,孩子能够发出了声音,那听起来刺耳的尖叫却让老师们激动不已。几天后,李贺学会了说第一个词“爸爸”。那天爸爸来看儿子,听见“爸爸”的喊声,他抱起十多岁的儿子转了好几圈儿,眼睛湿润了,激动地说:“不怕老师们笑话,我当了十多年爸爸,可就是不知道被孩子叫爸爸的滋味儿,今天听到了这一声‘爸爸’,我真高兴啊!……”
  渐渐地,孩子们都学会说话了,能说很多生活用语,有很多孩子还能用简单的句子交流了……
  老师们还注重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学校里最小的孩子只有四岁,老师们特别疼他们,小孩子自己不会舀饭吃,老师们就一勺勺喂,一边喂一边教。孩子勉强能自己吃饭了,可又把米饭掉的满桌、满地都是,他们就手把手的教孩子一小口一小口的吃……慢慢的,孩子们不仅能自己吃饭了,还学会讲卫生、懂得爱惜粮食……
  璞玉琢成器——特校学生换骨脱胎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只要经过细心打磨,就会成为一块精美的玉石。
  多年来,老师们从来就不知道“双休日”是什么滋味,无论是“清明”、还是“端午”,不管是“中秋”,还是“重阳”,都和孩子们一起度过。周日老师们还要轮流值班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帮助孩子们洗洗涮涮,看护孩子们安全活动。学校一直缺生活教师,从校长到老师全值夜班,赶上一个夜班就要两天一夜连续工作36小时,值夜班要晚睡早起,每晚要起来几次,逐个孩子查看。由于不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刚来时小孩子成宿成宿的哭闹是常事,老师们就整夜整夜的抱着,像妈妈一样搂在被窝里、孩子依偎在老师怀里睡着了,老师却夜夜不能安眠。每次值完夜班,老师们都筋疲力尽,却从没有一句怨言……
  特校的校长常常骄傲地说“我们的老师都是‘全才’,样样都行”。多年来,教师都身兼数职。为了培养孩子一专多能,学校增设了特长课和职教课。在没有专业职教师资的情况下,教师们除任本学科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外,还要承担特长或职教指导课: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找来资料学习、参加相关专业学习班,甚至利用个人关系请专人指导,练好兼职学科基本功。有了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老师们很出色的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文艺队的兼职舞蹈老师既能编剧又能导演;编织组教师除了编织又会缝绣;美工组教师能制作丝网花、布贴画、剪纸等各类手工……
  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孩子们进步很快,表演的舞蹈在各类文艺汇演和比赛中感动了无数的观众;学生的书画作品曾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并展出; 2006年自治区《少年时空》杂志中刊登了阿荣旗特校学生作品专版。2006年,马士勇同学在全国残奥会上取得了1500的铜牌,2007年在自治区残疾人奥运会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了4枚金牌、2枚银牌;而在2008年全国特奥轮滑比赛中再次获得5金、4银、3铜的佳绩……
  十四年来,学校已经有三届毕业生。在毕业的孩子中,有在读大学生、有经营理发店的、有做建筑技工、电焊技工的,王丹和王文久夫妻俩在山东玩具厂工作,因他们美工和缝纫功底好,工作很出色,挣到的工资比正常人还多。俩人偷偷的告诉老师:“现在已经攒了六万元钱,等攒到十万元,我们要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孩子们能够自食其力的生活,老师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这是岭东特殊教育学校特有的精神。如今,在科学发展的春风沐浴下,全体教职工不断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以百倍的热情努力工作,使岭东特殊教育学校真正的成为残疾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林岩)

JqT特殊教育信息网
 JqT特殊教育信息网

顶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