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障碍儿童的困境与建议
——基于《我不是笨小孩》和《地球上的星星》
[摘要] 近年来,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基于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与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两部作品,从学习障碍儿童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学习障碍的概念、表现形式、教育困境及优化建议。
[关键词] 学习障碍 教育困境 《我不是笨小孩》 《地球上的星星》
引言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LD)指的是一组神经行为发展异常的群体,尽管智力正常、接受常规学校教育、听觉和视觉未受损害、有足够的学习动机和社会文化机会, 但在学习阅读、书写或数学计算方面存在持续的困难[1]。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习能力、记忆力、注意力、阅读、写作和计算等方面存在显著困难,常常遭受误解、歧视和排斥。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与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通过深刻而细致的拍摄,揭示了学习障碍儿童的现状和教育困境,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会各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不是笨小孩》是一部在央视播出的聚焦于学习障碍儿童真实生活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跟踪拍摄几名患有不同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的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经历,展现了他们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面临的种种挑战。纪录片强调了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儿童差异性的理解与支持。《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以学习障碍儿童为主角的印度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伊桑的八岁男孩,因患有读写障碍而在学校中备受挫折,甚至被误解为“懒惰”或“不聪明”。然而,一位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克发现了伊桑的绘画天赋,并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帮助他重拾自信,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故事。电影以其温情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共鸣。
这两部作品都从学习障碍儿童的视角出发,以细腻的拍摄手法让大众认识到学习障碍儿童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也让大众开始理解并接纳他们。基于此,本文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四名学习障碍儿童出发,从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1.学习障碍儿童心理特点
1.1自信心与自我认知
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习上频繁受挫,往往导致自信心不足,产生“我不行”、“我是笨小孩”的消极自我认知。《我不是笨小孩》中的群晓,他的内心非常敏感,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经常会因为写作文速度不如同桌快而感到自卑,在听到别人说他已经很厉害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说明他内心的自我认知是很低的,认为自己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够好。这一情节生动地反映了学习障碍儿童的自信心缺乏和自我贬低。
1.2 社交与情绪问题
大多数ASD儿童在特定学习情境中经常通过外化性或退缩式的极端行为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即时情绪,尤其是无法恰当表达和主动控制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及痛苦等负性情绪[2]。学习障碍儿童在社交中常因学习成绩不佳而遭受同伴排斥,导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桑,因读写障碍被同学嘲笑,最终选择逃避学校,不敢与人交往,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其社交与情绪问题。《我不是笨小孩》中的群晓在面对老师没有留时间给他写数学作业时,也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情绪问题。
1.3 学习动机与兴趣
由于频繁的学习失败,学习障碍儿童往往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动机低下。《我不是笨小孩》中的校校,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学习动机的丧失,由于语文常年不及格和被班里同班的嘲笑,校校选择逃避学习,认为学习让他感觉到痛苦,写作业时磨时间,甚至选择利用写作业的时间来多玩一会。《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桑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时,由于老师和爸爸的不理解、同学的嘲笑,让伊桑接近崩溃,在上课时经常走神,学习动机和兴趣明显降低,即使是他最喜欢的绘画都不愿意继续尝试。
2.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困境
2.1 学校教育困境
在《我不是笨小孩》中,我们看到学习障碍儿童在学校中常常因为成绩不佳而遭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他们难以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进度滞后,自信心受挫。而在《地球上的星星》中,伊桑也经历了类似的困境,他因无法完成读写任务而被视为“问题学生”。这些案例揭示了学校教育体系对学习障碍儿童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2.2 家庭教育困境
两部作品都展示了学习障碍儿童家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学习困难时,往往感到无助和焦虑。《我不是笨小孩》中的家长们在寻求专业帮助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困惑到逐渐理解并接纳孩子的过程。而《地球上的星星》中,伊桑的父亲虽然深爱着他,但在面对儿子的学习问题时也显得束手无策。这些案例表明,家庭教育同样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2.3 社会认知困境
社会对学习障碍的认知不足也是导致学习障碍儿童遭受歧视和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两部作品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并理解这一群体。《我不是笨小孩》通过真实案例的展示,提高了公众对学习障碍的认识;《地球上的星星》则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传递了包容与爱的力量。
3. 教育优化建议
3.1学校教育
3.1.1 注重因材施教
面对学习障碍儿童时,教师应因材施教,认识到学习障碍儿童并不存在智力异常,只是和普通儿童存在一定的区别,需要以不同的教育标准和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3]。学习障碍儿童虽然学习成绩处于劣势,但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着惊人的天赋和独特的优势。所以,教师不再以成绩为评价儿童的唯一准绳时,才能发现学习障碍儿童的闪光点,促进学习障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4]。《地球上的星星》中的老师就发现了伊桑在绘画方面的独特天赋,并且从他的天赋方面入手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教学融入到绘画与手工中,伊桑得到了很明显的进步。
3.1.2 推动融合教育的教育方式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指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发展背景的残疾儿童在平等、包容的环境下,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上学,并得到符合其需要的支持和援助,并获得良好教育的教育模式[5]。 融合教育强调关爱和包容所有儿童,促进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融合发展,让特殊儿童通过课堂和班级活动实现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这将对特殊儿童的生理或心理功能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我不是笨小孩》中的群晓就在私立学校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到他,而是针对他的一些方面进行针对性练习,同时也鼓励同伴多和他交往。
3.2 家庭教育
为促进学习障碍儿童的成长和进步,家庭应主动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第一,家长应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倾听儿童的声音。家长应给予充足的耐心,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当发现儿童成绩落后、学习能力欠缺时,家长应和儿童一起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方面找原因。《地球上的星星》中,伊桑的爸爸在面对伊桑的学习问题时,并没有寻找原因,而是认为是他不认真学习导致的。直接把他送到了寄宿制的学校,让伊桑感到自己被抛弃,更加自卑。第二家长应给予学习障碍儿童更多的陪伴、关注和爱,引导学习障碍儿童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对学习障碍儿童,家长不应提较高的要求,否则只会让学习障碍儿童更加焦虑和自卑。家长应从细节处发现学习障碍儿童的天赋并帮助其实现梦想,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障碍儿童,引导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3.3社会教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也应参与进来,促进学习障碍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关注和理解,营造包容与支持的社会环境。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学习障碍的认知度;学校应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习障碍儿童创造更加友好的学习环境;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学习障碍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第一,设立特别教育学校,为学习障碍儿童提供一些学业培训和社会技能训练,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协助他们成为独立、自立且具备社会工作能力的人。第二,宣扬接纳学习障碍儿童的观念,不歧视学习障碍儿童,不以有色眼镜看待学习障碍儿童,以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所有儿童,满足每个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教育需要。第三,倡导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和制度,注重个人潜能的挖掘和发展,不把成绩作为评价儿童发展的唯一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