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辰辰,男,7岁。其智力水平良好,语言理解能力优于表达能力,能与人基本交流,但部分发音不够清晰准确,致使沟通偶尔出现短暂障碍。他自我控制能力差,无法调控自身行为和情绪,规则意识淡薄,且精力充沛。
在课堂上,辰辰无法安静听讲,常打断老师讲课,讲些与上课无关的内容,有时还会坐到讲台椅子上当“小老师”,不听讲,与同学交头接耳或自言自语,小动作不断,还擅离座位。30分钟的课,他安坐时间仅有5分钟。
集体活动时:不能听老师的指令站在队伍里跟着集体活动,自己自由的在校园里乱跑。集体外出游玩时,脱离队伍跑也不能听从安排,自己玩自己喜欢的游戏,需要老师和家长去找,给老师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二、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辰辰是小儿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常见儿童行为障碍,多发生于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可能伴有知觉和认知障碍、中枢神经失调。这是脑功能的轻微失调,会导致人格和认知发展缺陷,是辰辰沟通与交往障碍的关键主观因素。
2.家庭背景客观因素
辰辰生于普通农村家庭,在家排行老二,有个姐姐。家庭经济一般,父亲初中文化,在外打工,与孩子接触少;母亲初中文化,负责孩子衣食住行。家人因他是男孩且排行老二,对他格外溺爱,母亲尤甚。家长对孩子教育无原则,过于放纵,有求必应,孩子犯错也不舍得管教,这种教养方式致使孩子注意力涣散、行为多动、习惯差。
三、教育策略及实施效果
经上述的分析,我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及矫正,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对其多动行为进行矫正,提高沟通交往的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1、家庭干预
向辰辰家长普及多动症知识,包括症状、发展和治疗方法,让家长为孩子购买注意力训练书籍,帮助孩子静心完成训练题目。
协助家长处理孩子问题,采用代币制强化孩子积极行为,指导家长多陪伴孩子,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或在小区与其他孩子交流互动,既能消耗精力,又能为孩子学会良好沟通方式打基础。
2、学校的干预:
(1)调整教学内容,确定适合他的教学目标
辰辰的智力水平比班中其他学生的智力水平高,可能也是对我们目前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我们的教学引发不了孩子的关注导致多动的频发。因此,我与任课老师进行了沟通,对他的教学目标要适当增加难度,比如:生活自理课学习开锁时,别的学生能完成一两种类型锁的开锁,要求辰辰完成四种锁的开关锁;感统课时,加大他的训练量,消耗多余体力;唱游律动课上,让他学习唱歌,并能跟着音乐完成律动,让他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2) 及时表扬和鼓励辰辰的良好行为
上课时,辰辰如果能安静的听老师讲课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及时对他的良好行为进行口头表扬正向强化。同时,为他制定“每日行为记录卡”记录他好的方面,对良好的行为进行及时强化,从日常可约束的行为来规范。
(3)增加课间的活动量,释放辰辰多余的精力
辰辰是一个特别爱运动的学生,常常一不留神,就看不到他的身影。课间操时,我就带领他跟着大家一起做操,一起运动,然后让他和小朋友玩滑梯,增加他的活动量。不但可以约束他自由的活动行为,还可以让他参与集体活动,多与小朋友交流。
(4)、训练听指令行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辰辰在我班是个热心肠,看见同学没有进教室他会主动去找,也会主动摆放桌椅、扫地等。但存在上课自言自语,随意打断老师说话,或与小朋友说话的不良行为。因此我采用正向语言激励规范他的良好行为,同时提出要求:你做的很好,但是老师希望你能得到老师的同意后再去做。如果你想做,请你举手告诉说话老师。”每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就把他叫过来,问他:“辰辰,你觉得自己做的对吗?”他总是讲着这样那样的理由。我会耐心的给他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同时上课提出要求不断训练他听指令行事,强化“先说后做”的行为模式。
3、康复效果:
经过一年的训练,辰辰的多动行为有所缓解,沟通和交往技能有明显提高,上课的课堂秩序好了很多,安坐时间从最初的5分钟延长至10分钟,离开座位的次数也降低。老师们上课的压力小了很多。由于辰辰的进步明显,开学后两周,他就进入普通幼儿园大班进行融合过度了。在此我们希望辰辰能入愿进入小学,开启他精彩的学习生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