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能够了解班级的基本构成,包括同学、老师、桌椅、讲台等元素,并能准确说出班级的名称、所在位置。
2.认识班级中的公共区域和设施,如图书角、卫生角、黑板等,知道其用途和使用规则。
3.引导学生体会班集体的温暖和团结,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4.帮助学生掌握在班级中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基本方法,如礼貌待人、分享物品、合作游戏等,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重点
1.熟悉班级的环境和成员,明确班级的公共区域和设施及其作用。
2.让学生感受班集体的氛围,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方式。
难点
1.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主动为班集体做贡献,自觉遵守班级规则。
2.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相处方法,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1.制作班级的图片、视频资料,包括班级全景、同学活动、老师上课等场景,用于展示班级的整体风貌和日常活动。
2.准备班级设施的卡片,如黑板、讲台、图书角、卫生角等,以及同学和老师的人物卡片,用于课堂游戏和互动环节。
3.设计班级树的道具,用彩色卡纸制作一棵大树,准备一些树叶形状的卡片,用于学生写下自己为班级做的一件事或对班级的一个愿望,然后贴在树上。
4.准备一些小奖品,如贴纸、小玩具等,用于奖励在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
播放一段欢快的校园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简单的律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律动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来上学,那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呢?我们在哪个班级上课呢?” 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我们的班集体。
展示班级的图片,问学生:“这就是我们的班级,大家看看,是不是很熟悉?谁能说一说我们班里都有什么呢?”
教师利用图片和人物卡片,介绍班级的成员,包括同学和老师,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小伙伴和老师,鼓励学生主动和身边的同学打招呼、握手,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指着教室里的桌椅、讲台等设施,向学生介绍其名称和用途,例如:“这是我们上课用的桌椅,我们要爱护它们,不能乱写乱画。这是讲台,老师在上面给我们讲课。” 同时,邀请个别学生上台体验,如模仿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加深学生对这些设施的印象。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班级的图书角、卫生角等公共区域,向学生介绍图书角的借阅规则和爱护图书的方法,如:“图书角里有很多好看的书,我们可以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去借阅,但是看完要记得还回来,而且不能损坏图书哦。”
在卫生角,向学生介绍清洁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以及保持班级卫生的重要性,如:“这是扫帚和簸箕,我们要保持班级的干净整洁,看到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
开展 “设施小能手” 游戏,教师说出一种班级设施的名称和用途,然后让学生快速找到并指出该设施,找对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个小贴纸作为奖励,通过游戏巩固学生对班级公共区域和设施的认识。
教师播放一段班级活动的视频,如运动会、文艺表演等,视频中展现同学们互相加油、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的场景。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视频里你们看到了什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团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在班级里,你得到过哪些同学的帮助?你又帮助过哪些同学呢?”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肯定,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班级生活中继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一些同学之间相处的场景,如借文具、不小心碰到别人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些场景中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总结出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基本方法,如礼貌用语、学会道歉、分享快乐等。
开展 “友好班级” 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发放一些玩具和文具,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一起玩耍,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游戏结束后,评选出表现最友好的小组,给予小奖品奖励。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班级的构成、公共区域和设施、班集体的温暖以及同学相处的方法等,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同学,应该说什么?” 等。
发放班级树的树叶卡片,让学生写下自己为班级做的一件事或对班级的一个愿望,然后贴在班级树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鼓励,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班级生活中,能够更加热爱班集体,为班集体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班级中设立 “班级小明星” 评选活动,每周评选出在遵守班级规则、关心同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更多的学生为班集体做出积极的行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班级的事务,如帮助老师整理讲台、打扫卫生角等,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和责任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班集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感受班集体温暖的同时,也学习了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体验,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太善于表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融入班集体。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