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都在提倡高效、有效的数学课堂,我们学校在课改之初提出制定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引领教师先入模,再出模,扎实有效的开展数学有效教学。有效课堂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呢?
1、创设多种情境,致力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
谈到创设情境我们马上会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问题情境”等。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高年级则采用现实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良好地创设学习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创设“情境”应该突出的是能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才能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2、实现教师学生地位的转变,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不仅要身体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我想,这才真正诠释好了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角色内涵。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理解、赏识每个学生。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找出每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最后,教师要让“爱”充满课堂,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3、精心预设,合理生成,把握好每个生成点,让数学课堂更精彩。生成课堂的精彩来源于鲜活生命群体的参与;生成课堂的价值在于每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有效的课堂,我们显然无法回避“有效生成”的问题。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是补充一种算法,或是提出一种疑义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我们说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堂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搞得迷失方向。课堂因有效生成而精彩,只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用一颗细致入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不经意间你会惊奇地发现“非预设的有效生成”就在我们身边。
4、生活融入数学,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事实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这对我们的聋哑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所以我们教师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我们的数学课, 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来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