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时间:2014-11-25 19:38:40  来源:  作者:岭东特校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呼伦贝尔岭东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95年,是呼伦贝尔市第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面向扎兰屯、阿荣旗、莫旗和鄂伦春四个旗市招生。我校集听障智障两类残疾康复、两类残疾义务教育、两类残疾生活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除开设国家规定的各类学科外,增设了脑瘫、智障、听障、自闭症的康复训练;美容美发美体美甲、手工花制作、计算机应用、养生茶艺、中式面点、西式面点等专业课。最大限度发展两类残碍儿童残余功能;最大限度使残疾孩子掌握生存技能、为他们能够自食其力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学校一直以“把爱奉献给残疾孩子”为宗旨,奉行“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特教精神,让孩子们在学校同样感觉到“妈妈”的关怀和“家”的温暖。 一、以情叩开聋生心灵之门,用爱浇灌残弱之花。 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全体教职工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爱特教事业、爱残疾孩子的奉献之心,这是能否胜任特校工作的前提条件。多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批事迹突出的师德典型,形成了人人有故事,人人有事迹,相互影响、相互感动的风气,学校充分利用这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迹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形成二十年如一日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光荣集体。 特教老师必须具备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教师们把这些远离父母异地求学的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甚至照顾的比自己的孩子还精心。一年365天,孩子大概有250天左右生活在学校,在这期间偶尔会有家长来看看孩子,有的家长几年都不来学校一次。孩子在学校的一切都是老师在打理,吃的、穿的、用的——缺了,老师去买,病了——老师带着去看,思想上有波动、和同学闹矛盾了——老师耐心地做工作,直到问题解决为止。件件琐事都是特校教师们时刻不能忘记的事,从学习、思想、身心、生活全面关心每一名学生,时刻为孩子们着想,做他们的贴心人。用母亲般的爱点亮孩子们心中那盏希望之灯。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课间,学生们争先恐后的给老师倒水,用衣袖擦去椅子上的粉笔灰请老师坐下来休息,学生们常常在日记中写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最爱最亲。点点滴滴换来了孩子的进步与成长,换来了家长无限的信任与感激。 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身正为范塑造学生灵魂。要求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老师们自己首先做到。从领导到老师每人都有一套专门的劳动服,劳动时全体老师无一例外的为学生做表率,总是脏活累活抢在前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建校初期学校办学条件相当简陋,为了让残疾孩子和健全孩子一样享受舒适的学习环境,一群女教师带领稍大一点的残疾孩子自己动手建设可爱的学校:学生被褥、拖鞋等生活用品都是她们一针一线巧手缝制;水泥地她们自己打;马路砖她们自己铺;花坛她们自己垒;草坪她们自己种……手磨起泡了,两腿发软,无人叫苦,馒头就着咸菜吃,没人吭声。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师生们辛勤的汗水,在那些日子里,老师们不知道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也不记得手上的创可贴换了多少个。老师们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他们各个伸出大拇指,积极和老师一起劳动,共同建设自己可爱的校园。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树立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观念,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并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特教精神正是在这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真正做到“师生是一家”。 做特校老师要比别人多付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特别是培智班的孩子,用“里倒歪斜”来形容并不为过。让人头疼的是不会表达,无法沟通,甚至连最简单的大小便都不知道的孩子们,只能靠细心观察,大小便便在裤子里是常有的事,给孩子清理便便更是特校老师们的必修课。 王世珍是培智班主任,一次女生燕燕便秘一周,智障孩子不会表达,但是,她一遍遍去厕所,一遍遍返回,嘴里还不住地骂街,让王老师很心疼,她鼓足勇气脱下了燕燕的裤子,用手一点点地抠了出来。学生文秀病了,高烧不退,王老师带他来到医院,刚进医生办公室,文秀“哇——”地一口吐了出来。王老师手疾眼快,用双手接住后送到痰盂里。此时老师的手上,身上都是难闻的呕吐物。试想亲生母亲也不过如此吧? 邵丽娟是听障康复班主任,小云飞刚来的时候4岁,简直就是一个“小野孩”,每天换上两、三套衣服,每每见他还是奇脏无比,而且连大小便都不知道,每天便在裤子里三、四次是常事,无论是屎还是尿,老师马上拿去给洗干净。由于家境窘迫,小云飞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云飞无人照顾,最让人心疼的是孩子连最起码的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都不懂,不管是桌上还是地上,哪怕是一个饭粒儿、一个土块他都快速的如同抢一样捡起来放在嘴里吃了,走路间顺手摘下几片花叶也会迅速的吃下去,邵老师每天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不停的用口语、手语、连同肢体语言告诉他: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疼、会生病、甚至是会死的,起初孩子并不懂老师的意图,翻个白眼照吃不误,可老师每天不厌其烦的说、耐心细致的看管……慢慢的,小云飞也知道脏的东西不能吃。有一天,我给他一个苹果说:“吃吧”,他却拿着苹果一边走一边告诉我:“脏的吃了会肚子疼”,逗得在场的老师们笑出了眼泪……小云飞总爱尿床,赶上下雨阴天晒不干,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找来些棉花和布给小云飞缝了一大堆小垫子,睡在干爽松软的垫子上,小云飞心里美滋滋的……可做几个褥子老师们还是觉得治标不治本,“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得病的,这可不行!”。由于那时学校生活教师不够,白天老师讲一天课晚上还要轮流值班,于是,从领导到老师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叫小云飞两、三次,还耐心的告诉他自己要记得起床去厕所……慢慢的,小云飞尿床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在老师们爱的感召下,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如今他成了班级里管事的,看着懂事又笑容可掬的小云飞,老师们忘记了平日的辛苦,挂在脸上的满是欣慰和幸福…… 孩子们的依恋是对老师最高的奖赏。每天早晨,当老师们的身影出现在校园门口时,各个班的孩子就像窝里待哺的小鸟看见了觅食归来的妈妈,扑进老师怀里。在别人听来那些含糊不清的语言有点可笑,而在老师们心中,那却是人间最动听的音符…… 为了给残疾孩子家庭减轻负担,多年来,老师们从来就不知道休“双休日”是什么滋味,现在全国都休民俗假期了,可我们的老师无论是“清明”、还是“端午”,不管是“中秋”,还是“重阳”,都是在学校里和孩子们一起度过。假期里人们悠然自得,一家人在一起享受散散步、逛逛街的惬意,可这些对于特殊学校的老师来说是一种奢望:周日老师们轮流值班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帮助孩子们洗洗涮涮,看护孩子们安全活动。每次放假或开学,老师们总是扔下所有的家事,起早贪晚的赶着车次,背包扛袋一趟趟接送孩子。赶上家长有事、联系不上或遇上哪个粗心的家长忘记了接孩子回家,老师们就把孩子领到自己家里,亲手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如果遇到那个孩子病了,老师们更是不眠不休的精心照料。在特校,老师们照顾这些残碍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 特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从来不关手机。我们最怕夜里电话铃声响起,那一定是学校又出现新情况了。记得,2009年接连有同学因为阑尾炎入院手术,其中一个孩子是因为打篮球时挫伤了手腕而轻微骨折。每一个不眠之夜,孩子在手术室,老师在门外,可是师生的心是紧紧相连的。一般情况下,要到第二天中午家长才能从乡下赶来,而老师还来不及合眼,就要接着上当天下午的课了。 每有毕业生结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会带着一份沉甸甸的祝福去参加婚宴。新郎新娘会把我们当作最亲的亲人让到炕头,我们到了,才肯举行婚礼。 文久和丹丹在校时相互有好感,毕业后,他们恋爱结婚了。如今,他们在山东一家玩具厂打工。在特校学到的缝纫、编织手艺成了小俩口的生存技能。小两口趁探家一同回到母校。他们买来了市场上最好最贵的苹果和香蕉,连一点点瑕疵都没有,老师们想象着两个孩子不知跑了几家商店和摊位才精心挑选了这些水果,不用吃,看着就红了眼圈。 两个孩子掩饰不住回家的激动和兴奋,用手语讲述他们的打工经历,并一再强调,他们过得很好,一定会听老师的话好好工作,好好做人,不给母校丢脸。临了,悄悄地告诉班主任,他们已经有3万元存款,再等3年,就能存到10万元了,到时候,他们要生一个孩子,一个健康的孩子! 谁说“朽木不可雕?”我们只信一个真理:只要有甘霖、有雨露滋润,枯木也能再逢春。刚入校的聋孩子有的根本发不出声音,不知道舌头该往哪里放,更不知道气息该怎样用老师们就耐心地教、刻苦地练,潜心研究出了以手代替舌齿关系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对舌位的演示一目了然,这在当时条件艰苦的康复训练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教聋孩子看口形、练舌位、摸喉部,触振动;感气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孩子第一次发出了声音,那一声听起来有些刺耳的尖叫声却让她们激动不已。贺贺学会了说第一个词“爸爸”。当爸爸来看望孩子,刚踏进校门,听见孩子叫“爸爸”,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抱起儿子转了好几圈儿。哽咽地说:“不怕老师们笑话,我当了多年爸爸,可就是不知道被叫爸爸是什么感觉,如今,刚来上学,就听到了这盼望已久的一声,我高兴啊……” 如今的特校已经不是一个无声世界,很多孩子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在校园里我们同样能够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为了发展学生特长,提高生活能力,掌握职业技能,学校增设了特长课和职教课。老师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年龄特点,为每个孩子选择最适合的特长班和专业班。在没有专业职教师资的情况下,学校的每名教师除任本学科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外,都要承担一项特长或职教指导课:老师没有推托和抱怨,而是充分利用休息时间找来相应的资料学习,有的教师甚至利用个人关系请专人指导,自己先练好基本功……有了这种团结、进取、拼搏的精神,老师们都很快进入了角色,孩子们进步很快。聋孩子表演的舞蹈在各类文艺汇演和比赛中不知感动得多少人热泪盈眶;多名学生的书画作品在各类书画作品评比中获奖,在各项展览中展出。职教课上,美容美发美体美甲专业的学生能够娴熟操作,“微机班”的几名微机操作能手,如今正在从事平面广告的设计工作;印刷组孩子们印制技术娴熟,质量过关;而铁艺、电焊组的孩子们更是技艺高超,学校的围栏、大门以及体育器械等很多设施都是自制的。 哪怕是一朵残缺的花,也要献出全部芬芳;哪怕是一棵受伤的树,也要献出一片绿荫。每个人都期盼成功,可谁能想到,残疾孩子获得每一点点进步的背后,要付出怎样的艰辛?2009年,学校在成立了轮滑队,备战首届全国特奥轮滑比赛,从培智班筛选出了6名轮滑队员,没有一个有轮滑基础,看到教练溜得那么带劲,他们也跃跃欲试。但是当他们穿好溜冰鞋,脚下滑溜溜的时候害怕了,使劲抱着窗沿不肯松手,在教练耐心教导和鼓励下,慢慢地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看着孩子们一次次摔倒,教练员心中有太多的舍不得;看着他们一次次坚强的爬起来,老师们心疼、惊喜、激动……周世宝开始练习时,由于姿势不对,小腿磨得起了鸡蛋大的水泡,老师一边给他擦药膏一边心疼地说:“宝啊,咱不练了,咱不参加比赛了。”听老师这么一说,受了伤都没掉一滴眼泪的孩子的哗哗的流着泪说:“那可不行,我一定要参赛”。老师就说:“那咱们休息两天,等伤口好了再练”。他用泪眼望着老师,坚决的说“不”!老师没办法,抱着他说:“好、好、咱练,你摔倒了老师就鼓励你,你受伤了老师就给你擦药膏”。在场的人落泪了…… 经过一年时间的训练,队员们进步很大,他们溜起来是行如流水,潇洒自如,让人惊叹不已。2010年9月在福州举办的全国第五届特奥运动会首届轮滑比赛中,智障孩子们体验到了轮滑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练和老师也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通过轮滑,他们不仅锻炼了身体的平衡性和灵活性,更找到了自己的信心和乐趣。 三、岭东特教人并肩奋进,共创辉煌业绩 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管理一天天走向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信任,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多次获得全旗中小学(园)督导评估综合奖,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全旗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卫生达标及寄宿制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全旗教育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2003—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获得市级“十五”残疾人事业先进集体和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2008年荣获全国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在全国第五届特奥运动会中荣获全国特奥轮滑比赛道德风尚奖。 “特教园丁”国家级先进个人奖励落入我校,并由此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采访;2011年,被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委员会评为“十一五”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先进集体,由我校承担研究的区级课题“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市级课题“聋儿语言早期干预——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相继结题,目前这两项课题成果已经在我校普及推广。2012年,被评为全国和谐德育科研工作先进实验学校,取得课题研究优秀成果3项;7月由学校自主创作听障学生表演的舞蹈《生命》荣获全区第三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舞蹈类一等奖,学校荣获呼伦贝尔市残疾人文艺工作先进集体,呼伦贝尔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先进单位, 2013年8月,由34名听障孩子表演的舞蹈《美丽草原》参加了全国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获得银奖;2013年荣获呼伦贝尔市残疾人文艺工作先进单位; 2013年10月,我校又申报了国家级德育课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与实践》,目前正在实验阶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岭东特殊教育学校是呼伦贝尔特殊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呼伦贝尔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入学人数稳中有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逐步得到保障。目前,我市特殊教育已经形成“以普通学校举办特殊教育班和大面积开展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教育新格局,构建了学前(康复)、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高中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 在未来的办学道路上,岭东特教人将一如既往,以高昂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满怀豪情的投入到工作中,竭诚为岭东四旗的残疾孩子服务,为呼伦贝尔特殊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专业发展,为实现“学生成长、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全国一流特殊教育学校”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顶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