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聋生的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时间:2013-11-20 16:55:32  来源:自我反思  作者:罗静荣

 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刚刚走进特教学校的聋孩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这一学习阶段,也是最考验老师能力和耐心的时候:他们不会手语,不会认字,“看”不懂老师讲课,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懂课堂纪律,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而我恰恰担任这一阶段聋生的数学教学任务,在实践中我将游戏融入到数学课堂上,使初进学校的聋孩子的数学学习取得较好效果。
一、游戏教学法初探。
    记得最初,刚接上新班,7名刚进校的聋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我诧异:无心听课,随意走动,如果你强制他们“听”课,他们还会感觉委屈,甚至和你发脾气。聋生因为听力障碍,只能用眼睛“听课”,时间长了,视觉总会疲劳,所以注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健听儿童差很多。数学学科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缺乏动人的情节。一开始课堂上往往是我唱独角戏,尽管说的绘声绘色,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教学效果很不明显。为了激活并丰满聋生的数学课堂,我一直在探寻适合低龄聋生发展、认知的教学方法。
   在揣摩和观察中,我发现表演、游戏、玩乐等活动特别吸引聋儿的注意力。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各种游戏融到数学课堂上呢?心动不如行动,我收集各种游戏,移植、开发适合聋儿认知需要的各种材料,在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聋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两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快乐和入迷中学,我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了。
二、游戏活动是激活数学课堂的载体。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关于游戏的重要发展价值,陈鹤琴指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游戏中,儿童的情绪始终很高涨,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例如,根据初入学儿童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最感兴趣,而对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不大注意的特点,适当采取一些具有游戏因素的练习,如:投篮比赛、小鸟回家、小魔法师、数字排队等游戏,更能吸引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游戏在数学课堂上所发挥的神奇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游戏具有补偿缺陷的作用。游戏需要聋儿调动手、口、眼等多种感官来参与,有利于缺失感觉功能的恢复。由于生理缺陷造成聋思维片面、认识简单、感知觉得不到充分发展。而通过操作,让聋手、口、脑、眼并用,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弥补“聋”的缺陷,促使聋生思维的发展。
 “认识10以内的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设计了游戏—投篮比赛,认识读写阶段,边打手语边发音,让学生通过手语和口型准确地在一堆彩球中找出标有相应数字的小球,并投到写有相应数字的篮筐里(人和筐有一定的距离);建立数感阶段,我只发音,不打手语,学生根据口型取出相应的数字小球让他“投篮” ,投得多的、准的为优胜。
(二)游戏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可操作性由于聋生的认知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不同,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够的,因此还需要每天反复进行这方面的练习,特别是学困生,要反复加强练习,辅导,及时给予纠正错误。为改变枯燥的训练,我多以游戏活动为主。游戏是一种充满乐趣又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的活动,有利于聋儿反复进行练习,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在游戏中无论是动脑,还是动手、动口,都必须是自己尽力,因而选择了内容简单,易于操作的游戏。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有利于聋生把所学的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促进他们“用数学”的能力。
比如普通的扑克牌,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是一种消遣用品,但在数学课堂上,却是我的魔术牌。玩法一:比大小。大家把牌扣在桌子上,每人抽一张,比大小。玩法二:找朋友。以桌子两边为界,单数回单数的家找朋友,双数回双数的家找朋友。玩法三:火车接龙。两人轮流出牌,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玩法四:看谁算得快。两人轮流出牌,求和或差,算得快的,两张牌就归谁,结果看谁牌最多谁就获胜。玩法五:“24”点(小学中段学习)。使用四则运算,使其最后结果为24.其中每张牌只能使用一次且A=1,J=11,Q=12,K=13。先算出24即可获得这四张牌,结果牌多的获胜。这些简单的小游戏,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最终为学生进入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8的认识”中,利用8的分成让聋儿给“0—89个数字找朋友(和为8的两个数字是好朋友),磁性数字卡片让聋生感到无比神奇,他们就很兴奋地参与到游戏中了。 在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几乎每节课我都和学生玩“猜数”游戏,教具是随手拈来的粉笔头、石子、弹珠、糖果等。比如,在“9的分成”教学中,我用不透明的碗扣住9粒糖果在桌面上快速晃动,然后甩出1粒或几粒糖果,问学生碗中扣有几粒糖果。个别学生起初瞎猜,玩久了就用心算了。算对的奖励彩珠,累计获得10粒可以兑换一朵小红花。游戏熟练后,计算能力相当的两位同学互相玩,做到不放任自流也不包办代替,让他们主动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三)游戏中学生的参与情况为我灵活驾驭课堂提供了帮助。设计游戏,我十分注重调动全体聋生的参与热情,并善于捕捉学生给予的信息,这样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游戏—小鸟回家,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鸟图片,每只小鸟的翅膀上写有一个算式,学生根据计算结果“飞”(粘)到写有相应得数的“家”(楼房简笔画)里,最先准确到家的奖励一朵小红花或是其他小贴画,学生特别地激动。对于算慢和算错的学生,课下单独辅导训练,时机成熟再安排计算能力相当的两位同学进行游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游戏中每一个学生都完全表现出自我,让数学的课堂有滋有味。
(四)游戏满足了聋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社会性发展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游戏是特殊儿童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游戏使得聋儿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增多,而且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他人“说话”的需要。在共同游戏时,常常需要就游戏的主题、情节、规则、玩法进行交流,在分工与商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分享、尊重、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
(五)游戏可以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轻松有趣的游戏有助于克服个别聋儿羞怯紧张心理,当老师参与游戏时,孩子眼里的老师不再威严刻板,不再高高在上,这种互动的双向交流缩短了师生的距离,消除聋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增加了情感沟通。在互动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学习灵感不断产生,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得到发挥,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游戏活动时关注的几个问题。
蒙台梭利说过“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设计游戏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中学,中练,中长才干,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活动时我关注了以下几点:
(一)设计游戏教学内容,不能只成为添加乐趣而脱离教材的空中楼阁。当然,设计的游戏也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准备好渗透在游戏活动中探究的情景、探究的材料和探究的问题,同时要尽量多地考虑学生的差异程度,依程度拟定不同游戏规则,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欢乐中学知识、拓展思维,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游戏力求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游戏注重过程胜于结果,游戏过程中聋生专注于活动和行为,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随时变通玩法,而非一成不变只为达到目标。采蘑菇摘苹果、“喜羊羊割草等有头饰、有情节的游戏,孩子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三)一些简单枯燥的探究学习活动需要游戏介入,通过娱乐和实践,获取知识。如在“图形的认识时”设计了游戏—小魔法师:在一个不透明的大袋子里装上各种各样的图形,可以让学生伸进袋子摸出来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摸到的是什么图形,也可以老师说出一个图形,让学生伸进袋子,通过触觉感知图形特征,帮助孩子找到对应的图形,这样的游戏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让他们体会到——噢,这就是数学啊,简单、好玩、有意思,我要学。
聋生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但游戏教学在特教聋生数学课堂上的开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还停留在简单的感性经验上。虽然游戏教学的设计及掌控还不成熟,但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教学的发展空间还很广阔,我将继续挖掘游戏活动中的数学元素,使聋生的高效课堂妙趣横生。

刚刚走进特教学校的聋孩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这一学习阶段,也是最考验老师能力和耐心的时候:他们不会手语,不会认字,“看”不懂老师讲课,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懂课堂纪律,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而我恰恰担任这一阶段聋生的数学教学任务,在实践中我将游戏融入到数学课堂上,使初进学校的聋孩子的数学学习取得较好效果。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一、游戏教学法初探。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记得最初,刚接上新班,7名刚进校的聋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我诧异:无心听课,随意走动,如果你强制他们“听”课,他们还会感觉委屈,甚至和你发脾气。聋生因为听力障碍,只能用眼睛“听课”,时间长了,视觉总会疲劳,所以注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健听儿童差很多。数学学科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缺乏动人的情节。一开始课堂上往往是我唱独角戏,尽管说的绘声绘色,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教学效果很不明显。为了激活并丰满聋生的数学课堂,我一直在探寻适合低龄聋生发展、认知的教学方法。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在揣摩和观察中,我发现表演、游戏、玩乐等活动特别吸引聋儿的注意力。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各种游戏融到数学课堂上呢?心动不如行动,我收集各种游戏,移植、开发适合聋儿认知需要的各种材料,在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聋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两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快乐和入迷中学,我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了。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二、游戏活动是激活数学课堂的载体。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关于游戏的重要发展价值,陈鹤琴指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游戏中,儿童的情绪始终很高涨,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例如,根据初入学儿童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最感兴趣,而对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不大注意的特点,适当采取一些具有游戏因素的练习,如:投篮比赛、小鸟回家、小魔法师、数字排队等游戏,更能吸引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游戏在数学课堂上所发挥的神奇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一)游戏具有补偿缺陷的作用。游戏需要聋儿调动手、口、眼等多种感官来参与,有利于缺失感觉功能的恢复。由于生理缺陷造成聋思维片面、认识简单、感知觉得不到充分发展。而通过操作,让聋手、口、脑、眼并用,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弥补“聋”的缺陷,促使聋生思维的发展。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认识10以内的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设计了游戏—投篮比赛,认识读写阶段,边打手语边发音,让学生通过手语和口型准确地在一堆彩球中找出标有相应数字的小球,并投到写有相应数字的篮筐里(人和筐有一定的距离);建立数感阶段,我只发音,不打手语,学生根据口型取出相应的数字小球让他“投篮” ,投得多的、准的为优胜。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游戏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可操作性由于聋生的认知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不同,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够的,因此还需要每天反复进行这方面的练习,特别是学困生,要反复加强练习,辅导,及时给予纠正错误。为改变枯燥的训练,我多以游戏活动为主。游戏是一种充满乐趣又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的活动,有利于聋儿反复进行练习,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在游戏中无论是动脑,还是动手、动口,都必须是自己尽力,因而选择了内容简单,易于操作的游戏。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有利于聋生把所学的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促进他们“用数学”的能力。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比如普通的扑克牌,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是一种消遣用品,但在数学课堂上,却是我的魔术牌。玩法一:比大小。大家把牌扣在桌子上,每人抽一张,比大小。玩法二:找朋友。以桌子两边为界,单数回单数的家找朋友,双数回双数的家找朋友。玩法三:火车接龙。两人轮流出牌,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玩法四:看谁算得快。两人轮流出牌,求和或差,算得快的,两张牌就归谁,结果看谁牌最多谁就获胜。玩法五:“24”点(小学中段学习)。使用四则运算,使其最后结果为24.其中每张牌只能使用一次且A=1,J=11Q=12K=13。先算出24即可获得这四张牌,结果牌多的获胜。这些简单的小游戏,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最终为学生进入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又如,在教学“8的认识”中,利用8的分成让聋儿给“0—89个数字找朋友(和为8的两个数字是好朋友),磁性数字卡片让聋生感到无比神奇,他们就很兴奋地参与到游戏中了。 在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几乎每节课我都和学生玩“猜数”游戏,教具是随手拈来的粉笔头、石子、弹珠、糖果等。比如,在“9的分成”教学中,我用不透明的碗扣住9粒糖果在桌面上快速晃动,然后甩出1粒或几粒糖果,问学生碗中扣有几粒糖果。个别学生起初瞎猜,玩久了就用心算了。算对的奖励彩珠,累计获得10粒可以兑换一朵小红花。游戏熟练后,计算能力相当的两位同学互相玩,做到不放任自流也不包办代替,让他们主动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三)游戏中学生的参与情况为我灵活驾驭课堂提供了帮助。设计游戏,我十分注重调动全体聋生的参与热情,并善于捕捉学生给予的信息,这样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游戏—小鸟回家,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鸟图片,每只小鸟的翅膀上写有一个算式,学生根据计算结果“飞”(粘)到写有相应得数的“家”(楼房简笔画)里,最先准确到家的奖励一朵小红花或是其他小贴画,学生特别地激动。对于算慢和算错的学生,课下单独辅导训练,时机成熟再安排计算能力相当的两位同学进行游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游戏中每一个学生都完全表现出自我,让数学的课堂有滋有味。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四)游戏满足了聋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社会性发展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游戏是特殊儿童人际交往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游戏使得聋儿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增多,而且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他人“说话”的需要。在共同游戏时,常常需要就游戏的主题、情节、规则、玩法进行交流,在分工与商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分享、尊重、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游戏可以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轻松有趣的游戏有助于克服个别聋儿羞怯紧张心理,当老师参与游戏时,孩子眼里的老师不再威严刻板,不再高高在上,这种互动的双向交流缩短了师生的距离,消除聋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增加了情感沟通。在互动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学习灵感不断产生,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得到发挥,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三、设计游戏活动时关注的几个问题。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蒙台梭利说过“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设计游戏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中学,中练,中长才干,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活动时我关注了以下几点: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一)设计游戏教学内容,不能只成为添加乐趣而脱离教材的空中楼阁。当然,设计的游戏也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准备好渗透在游戏活动中探究的情景、探究的材料和探究的问题,同时要尽量多地考虑学生的差异程度,依程度拟定不同游戏规则,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欢乐中学知识、拓展思维,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二)游戏力求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游戏注重过程胜于结果,游戏过程中聋生专注于活动和行为,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随时变通玩法,而非一成不变只为达到目标。采蘑菇摘苹果、“喜羊羊割草等有头饰、有情节的游戏,孩子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三)一些简单枯燥的探究学习活动需要游戏介入,通过娱乐和实践,获取知识。如在“图形的认识时”设计了游戏—小魔法师:在一个不透明的大袋子里装上各种各样的图形,可以让学生伸进袋子摸出来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摸到的是什么图形,也可以老师说出一个图形,让学生伸进袋子,通过触觉感知图形特征,帮助孩子找到对应的图形,这样的游戏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让他们体会到——噢,这就是数学啊,简单、好玩、有意思,我要学。MNf特殊教育信息网

聋生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但游戏教学在特教聋生数学课堂上的开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还停留在简单的感性经验上。虽然游戏教学的设计及掌控还不成熟,但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教学的发展空间还很广阔,我将继续挖掘游戏活动中的数学元素,使聋生的高效课堂妙趣横生。
顶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